原文轉自
http://www.jiujik.com/jsarticle.php?lcid=HK.B5&artid=3000014542&arttype=SOCI&artsection=CAREER


單身適婚男女不是「陰盛陽衰」 18 Jul 2006
 
--
這段是重點  我先放在最前面

事實上,港男原本大大多於女性,但由於大舉進軍內地婚姻市場,令大量內地女子持單程通行證來港與丈夫團聚,20至39歲的已婚女子比男子足足多出四成,因此將20至39歲整體男女比例扭曲。在2003年,全港結婚登記總數中有三分一是中港伴侶婚姻。傳媒的反智及懶惰是無奈的事實,但學界難辭其疚,而在諮詢文件仍然如此,簡直驚人。港人總是人云亦云,經常以「陰盛陽衰」的「常識」來解釋女性難找對象的現象。

真正要命的是,港女錯誤評估婚姻的「市場結構」。用經濟學的術語,男性在婚姻市場叫座不叫好;相反,女性往往叫好不叫座,有價無市。問題核心不是沒有好男子,因為優秀條件當然是少人擁有。你選人,人選你,待字閨中的女性沒有遇過好男子嗎?她們為何不被選上?用經濟學的角度看,這是競爭力不足,敗予競爭對手的現象。

婚姻是一個無國界的全球化市場,為何港男往內地找,結果滿載而歸,相反港女獨守空房,不向別處尋?不要將自己的際遇歸咎於人口結構,更關鍵的是自己的競爭力,內地和外地的異性是無限供應的。

馬登橫批:   這個研究員說話真的有點賤嘴過頭 哈哈哈  看我標的那幾句  真的是把這市場當人肉市場了
雖說有過分之處但是也蠻寫實的是真的    

--
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6月底發表有關人口政策的第二階段諮詢文件《為可持續發展 提升人口潛能》指出,本港男女比例失衡情況將進一步惡化,影響生育率及將來少壯的人口比例。
 
文:鄭建生
(鄭建生博士現擔任一家公營機構的研究項目顧問,並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。)

 

 

 
適婚的「男少女多」人口結構是真相嗎?這一直是顛倒事實的,甚至成為國際「假」新聞。

諮詢文件《為可持續發展 提升人口潛能》( 以下簡稱《人口政策支援文件》) 指:「考慮各個有利於維持香港社會活力的可持續發展人口政策方案時 …… 我們應為本港找出適當的人口組合,從而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和吸引力,以及提升本港市民的生活質素。」文件指出,本港男女比例失衡情況將進一步惡化,影響生育率及將來少壯的人口比例。適婚的「男少女多」人口結構是真相嗎?這一直是顛倒事實的,甚至成為國際「假」新聞。

是陽盛陰衰 不是陰盛陽衰

內地的《環球時報》在去年8月8日刊登一篇文章,題為《獨身女性日益增多北上婚漸成趨勢 香港高官鼓勵姐弟戀》。文章引述香港統計處發表的最新調查:「香港男女比例失調,特別是30至40歲這一適婚年齡段,每10名女性只有8名男性配對。據悉,現在香港超過85萬適婚女性依然獨身,比15年前激增4成。」

實情是,超過85萬適婚女性依然獨身是誤導。根據《香港的女性及男性2005年版》報告,扣除外籍家傭,全港所有15歲以上人口中只有79.3萬女性從未結婚 ( 頁129 )。

30至40歲的10名女性比8名男性的比例有嚴重誤導。這個比例包括外籍家庭傭工,亦包括已婚者。在2004年,只計未婚男女的比例 ( 即包括外籍家傭 ),30至40歲的男女比例約為10.6比10,男比女多!若扣除外籍家傭,有關比例更變為12.6比10,即是說,每4個單身非外傭女子約有5個華人男子可以選擇。若計20至40歲單身非外傭類別,有關比例也相若。男女比例失調是事實,不過是陽盛陰衰,不是陰盛陽衰!

港女錯誤評估婚姻的「市場結構」

事實上,港男原本大大多於女性,但由於大舉進軍內地婚姻市場,令大量內地女子持單程通行證來港與丈夫團聚,20至39歲的已婚女子比男子足足多出四成,因此將20至39歲整體男女比例扭曲。在2003年,全港結婚登記總數中有三分一是中港伴侶婚姻。傳媒的反智及懶惰是無奈的事實,但學界難辭其疚,而在諮詢文件仍然如此,簡直驚人。港人總是人云亦云,經常以「陰盛陽衰」的「常識」來解釋女性難找對象的現象。

真正要命的是,港女錯誤評估婚姻的「市場結構」。用經濟學的術語,男性在婚姻市場叫座不叫好;相反,女性往往叫好不叫座,有價無市。問題核心不是沒有好男子,因為優秀條件當然是少人擁有。你選人,人選你,待字閨中的女性沒有遇過好男子嗎?她們為何不被選上?用經濟學的角度看,這是競爭力不足,敗予競爭對手的現象。

婚姻是一個無國界的全球化市場,為何港男往內地找,結果滿載而歸,相反港女獨守空房,不向別處尋?不要將自己的際遇歸咎於人口結構,更關鍵的是自己的競爭力,內地和外地的異性是無限供應的。
 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ply4m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