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自http://2tigers.net/blog/category/tigers-left-brain/google/

猶記小時候被要求背頌的十二條青年守則中,有一條是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,過去總覺得是個老掉牙、麻痺的口號。

無獨有偶,無偶有三地,昨天和前天寫到的商業週刊文章,提到 Google 透過高失敗率的大量實驗,來孕育殺手應用的做法,其實正是本期商業週刊的封面故事。而真正巧合的是,今天聽的一則 podcast 中,steve Juvertson,一家創投公司的合夥創辦人,在介紹他們公司的經營哲學時,也是以失敗為成功之母。他表示,不同於其他創投公司,他們聆聽非常大量企劃案,從為數眾多的企劃案中,每個月平均選出兩項來投資。而在一年投資的二十幾個企劃案當中,真正成功者寥寥可數。他說: 「用數量來彌補智慧的不足」;”our model is to fail early enough as a process of learning”。這家創投公司經營得如何?他們過去的成功紀錄,包括了 Hotmail, InterWoven 和 Skype。
最經典的例子,如 Juvertson 提到,要數大家耳熟能詳的艾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。在找到鎢絲作為理想的材料之前,艾迪生不知道試過多少種金屬材料,失敗了多少次。

商業週刊的總編在封面故事 podcast 中引用美國文學家 John Gardner 的真知灼見 — 隨著人步入青少年,然後成年,同儕和社會的壓力,開始讓人懼怕丟臉、恐懼失敗,於是開始採取 “play it safe” 的策略。如果成年人能回到當初牙牙學語、蹣跚學步,尚不知自尊為何物的那種學習精神,用於嘗試,不畏失敗,成就將會更大。




本著作以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2.5 License 授權
歡迎轉貼,但請註明作者與來源
Powered by WordPress | Theme hacked by Tiger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ply4m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